香坊生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1976年,毛泽东临终之际,双手颤抖着写下人生中最后23个字

2023-04-21| 发布者: 香坊生活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一九一五年冬天,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上学。那一年,马克思主义旗帜招展,昂首阔步,朝着中国走来。...
无线讲解器 http://www.humantek.cn

一九一五年冬天,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上学。那一年,马克思主义旗帜招展,昂首阔步,朝着中国走来。一九二五年冬天,毛泽东挥就《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九三五年冬天,遵义会议召开,一场伟大的征程从此拉开序幕。这一年,毛泽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魏武扬鞭,今又是,换了人间。四十年后,一九七五年的那个冬天,当毛泽东在人生中最后一个国庆节时说出: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时,留给我们的,除了敬佩,就是惊叹。一位老人,在人生暮年,其信仰之坚定,内心之勇敢,品格之坚毅,依然不输那个少年。那一年,少年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七六年,是毛泽东人生里的最后一年。而当我们回顾他的最后一载春秋时,就会立刻发现:为人民服务,依然是他一言一行的最好诠释。

首先,我们看看毛泽东在一九七六年初时的身体状况。对此,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曾经回忆道: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心。他讲话困难,只能从喉咙内发出一些含混不清的声音和字句。由于长时间在他身边工作,我还能听懂毛主席的话。当他讲话、发音极不清楚时,我只能从他的口形和表情来揣摩,获得他的点头认可。后来,毛主席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了,两条腿不能走路(《毛泽东和周恩来晚年二三事》,张玉凤)。

当时,影响毛泽东身体健康的各类疾病,主要有三个方面:精力衰退;心脏内科和呼吸科疾病;以及包括腿病和白内障等在内的其它各类疾病。以精力衰退为例。这个方面大大影响了他的工作效率。例如,一九七五年,加蓬共和国总统邦戈来华访问期间,毛泽东就因为精力衰退和卧床不起而无法接见邦戈。此外,由于许多文件需要毛泽东亲自审阅和签字,精力衰退对这类工作造成的影响很大。例如,毛泽东在这年七月对电影《创业》进行批示时,由于双手颤抖,既握不住纸张,又握不住笔杆,导致批语字迹很难辨认。

即便如此,只要毛泽东能够坚持,就不会对困难妥协。尤其涉及与美国的关系问题时,毛泽东通常会事必躬亲。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后,毛泽东就对中美关系格外上心。他深知,中美关系长期向好,对中国十分有利。例如,该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就达到九千五百九十万美元(美国统计值,下文相同),比上年增加近二十四倍。贸易总额占比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万分之八点六,比上年增加近二十一倍。贸易总额增长,能够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从而促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最后促进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换句话说:中美关系回暖有益于中国百姓的日子更好。

根据会谈期间的谈话记录可知,在谈论到毛泽东即将发表的两首词时,毛泽东的精力逐渐恢复过来。同时,朱莉和戴维还注意到,他们面前的这位伟人,尽管已经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尽,但其坚强无比的意志,依然让他能够如同年轻人那样充满活力。两人同时感叹道:毛主席的一生是人类强大的意志力量的突出证明。这些事实再次证明,毛泽东在进入人生最后一年之际,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依然能够换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如同光芒一般,给身边的人带来力量。

进入人生最后一年,毛泽东对待各种评价,总是能够泰然处之。不过,任何人的评价分量肯定无法与毛泽东对自己的评价相提并论。这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简要回顾时说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盖棺定论,我想我总可以定论了吧。随后,毛泽东用两句话评价了自己的一生:

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把蒋介石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二是抗日战争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毛泽东传》第六卷)。

毛泽东说话一向幽默,而且营造话题境遇的艺术能力很强。尤其到了晚年,随着心胸愈发开阔,精神境界越来越高,说起话来常常行云流水,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妙语连珠。尼克松就曾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同时,由于几十年来需要不断应对各种棘手事件,处理各种巨大压力,毛泽东看待问题相当客观,心态非常平和,常常能够一语中的,直指事物本质。

毛泽东在去世前三个月时对自己的这番评价,也是如此。一个赶字,彰显他的高度自信;一个请字,又将这份自信拔高一筹:面对抗日战争期间的日本侵略者,毛泽东用请回老家四个字,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多么气势磅礴,多么充满张力。

毛泽东的自我评价,可谓实事求是,十分客观。七七事变之后,局势危如累卵。毛泽东却如定海神针一般,沉着冷静,总揽全局,做出抗日救国的伟大决策。一九三七年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纲挈领,旗帜鲜明地提出两种对付日军的方针和两套对付日军的办法,必然导致两个不同的前途的伟大判断,从而在危急存亡之秋,给全国军民带来信心希望,为全国人民指出胜利之路。不难想象,危急关头如果没有毛泽东指明这一方向,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和行动效率,必然大受影响。

日军深入内陆之际,毛泽东又及时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及时、客观、精准和全面地把握到了战略全局,审慎、周密、合理和勇敢地改变之前的战略方针。《论持久战》的发表,全面深入剖析和预测了抗日战争期间的敌我博弈的不同过程和各种可能的结果,有力地驳斥了各种对于抗日战争的非现实的错误观点和幻想。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我国人民不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毛泽东评价自己,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十分公允。

解放战争爆发以前,兵力方面,我方只有正规军约六十一万人,地方部队约六十六万人,加上其他各方人员,总数不过一百二十七万余人。相反,彼时对方兵力总数,达到四百三十余万人。装备方面,我方只有各种步枪、轻机枪和重机枪,对方武器精良,拥有四分之一美械装备、四分之一混合装备和二分之一日械装备,还有相当数量的坦克、飞机和舰艇。土地和人口方面,我方仅仅占有全国百分之二十四的土地和百分之二十九的人口,对方却占有百分之七十六的土地和百分之七十一的人口。

即便如此,毛泽东依然坚定不移地对斯特朗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要证明,小米加步枪比飞机和坦克还要强些。虽然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们总有一天会胜利。这个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我们代表着进步。最终,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各种大小战役,我们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毛泽东评价自己,把蒋介石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同样十分公允。

一九七六年,毛泽东临终之际,他除了用两句话评价自己一生外,还为中国留下最后一道锦囊。去世之前,毛泽东将他对当时国际大局的现状和发展的看法,凝结为二十三个字,留给后人,以定后人之心。这年四月三十日,毛泽东在住所与大家交流。由于过于虚弱,他不得不躺下说话。

即便如此,到了关键时刻,毛泽东用颤抖不止的双手握住笔杆,一手压着纸张,一手写道:国际上的事,大局已定,问题不大。当时,大家已经很难听清毛泽东具体说的是什么,虽然张玉凤能够及时重述,但毛泽东偶尔还是会写下来。随后,毛泽东又写道:不要着急,照过去方针办。毛泽东的托付之言,只有二十三个字——这是他一生中写下的最后二十三个字——然而他的高瞻远瞩和独具慧眼,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所以内容虽然不多,价值却不可估量。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敬佩毛泽东的精神力量。即便身体如此虚弱,他的判断依然敏锐。毛泽东的这些判断,极具价值。当时正值美苏争霸时期,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人口大国,中国对美国和苏联的立场非常重要,他深知美苏互相制衡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例如,毛泽东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与美国总统福特会谈前,福特以为这只是礼节性的会谈,但是基辛格告诉他:这是你此行的中心环节。会谈期间,毛泽东表示,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没有什么问题。这一表示和判断,为毛泽东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以及之后的两国关系奠定了基调。

同时,由于当时能够左右全球问题的国家很少,只要中国、苏联、美国和欧洲的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国际上的事,当然就会大局已定。毛泽东临终之际,托付给后人的这二十三字箴言,历经沧桑,虽然度过了四十六载春秋,然而直到今天,依然威力不减,依然可以指导实践。

临终之际,毛泽东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河北唐山、丰南等地发生大地震以及多次余震,导致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山受到重创。当时,毛泽东虽然常常处于半昏迷状态,但他只要清醒着,就会立即关注唐山地震的最新进展情况。毛泽东医疗团队成员之一王新德回忆道:当时送来的各种地震情况,毛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

当毛泽东得知这次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后,无法抑制地流下眼泪。当时毛泽东已经没有力量亲自指导救灾工作,只能将这件事情托付给后人去做。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八日,毛泽东抱病审阅了《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这份文件,这是他生前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为了不辜负毛泽东的嘱托,对唐山的营救工作迅速展开。例如,地震发生当天,上海市就组建了抗震医疗团队。团队于七月二十九日出发,抵达唐山后,发扬艰苦奋斗和连续作战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在交通瘫痪,粮食和饮用水无法及时供应的条件下,全力抓紧救人,拯救了许多百姓。

毛泽东临终之际,还有一个愿望。只是由于条件所限,这件事当时无法完成。进入九月,由于病势逐渐加重,毛泽东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湖南韶山——休养。落叶归根的愿望,是毛泽东托付给后人的最后一项工作。不过,由于他当时已经相当虚弱,任何剧烈移动和晃动,或者长途旅行,都不现实。所以,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毛泽东在人生最后一载春秋,一言一行之中,依然处处心系国家,心系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作为后人,我们唯有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才能不辜负毛泽东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香坊生活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香坊生活网 X1.0

© 2015-2020 香坊生活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